很高兴为您服务
My statusSkype



用户名:
密 码:
 
高档不干胶标贴
彩盒彩卡
礼品盒
密封圈/手机套
印刷机
     一、CTP技术将广泛应用
     CTP技术因其具有可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工艺流程、提高印刷质量等优点,从其诞生之日起即被人们广泛注意。随着配套技术和环境的日臻成熟和完善,可以预测:今后几年,CTP技术在国际国内的应用步伐将大大加快。
     据统计,截至2003年9月,中国内地CTP设备的装机量已达226套,分布在19个省、市、自治区,并在我国商业印刷、报纸印刷、包装领域都得到了应用。
     从我国安装的CTP类型来看,热敏CTP在国内市场占主导地位,装机量为146套;银盐CTP(36套)和紫激光CTP(35套)装机量不相上下;光聚合版CTP的装机量为5套。另一种CTP技术----CTeP在2003年也进人了人们的视线。
     随着国内外CTP版材在国内逐步投入生产以及相应配套软硬件环境的不断改善,相信国内CTP的应用会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
    
     二、数码打样技术将日益普及
     数码打样是将数字页面直接转换成彩色样张的打样技术,无需任何中介媒介,如胶片、印版等等,是直接制版必不可少的配套技术。传统的打样机打样方法在速度和效率上已不能满足直接制版特别是在机直接制版速度上的要求。数码打样的应用领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用于排版检查/内部校正的组版样张
     (1mpositionProof),另一个是用于客户签字付印的合同样张(Contract
     Proof)。前者对彩色再现没有严格要求,但后者对彩色再现有严格的要求,要求样张必须忠实再现实际印刷的效果。
     随着色彩管理软件、彩色打样设备的进步,数码打样已被越来越多的客户所接受。与传统打样相比,数码打样系统所需投资小,占地面积小,能降低成本,对操作人员的经验依赖较少,同时数码打样速度快,质量稳定,可重复性强,适应范围广。因此,今后数码打样技术和应用范围将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在远程打样、高保真六色数码打样等领域会有新的进展。
     三、数码印刷技术将飞速发展
     数码印刷的特点是从计算机到纸张/印刷晶(即所谓的“Computer-to-Paper/Print”),即直接将数字页面转换成印刷晶,而不再通过包括印版在内的任何中介媒介。这既是数码印刷最具代表性的特点,也是数码印刷能够实现可变数据印刷(Variable lnformation Printing)和按需印刷(On-demand Printing)的关键所在。当数码印刷的这种特点与数字网络结合时,就能构筑一种全球印刷服务系统,提供按需化/个性化的印刷信息/产品服务,开辟一个崭新的市场。这是数码印刷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取得巨大发展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数码印刷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还不是这项技术的全部内容。如果将数码印刷系统与数字网络结合,情形就大不一样。一旦数码印刷系统与全球化数字网络融为一体,它就能够构筑一种不受时间和距离制约的全球化按需生产和服务体系,可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按需化服务。即:在顾客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内,生产并提供顾客所需要的印刷晶、出版物、包装、卡片、商标等产品。这是一个全球化的生产服务体系,只要在网络覆盖的范围之内,就可以提供按需化的服务。除了提供按需化的服务外,这种印刷生产系统还具有传统印刷生产系统不可实现的很多独特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与顾客见面之前(即销售之前),所有产品都以数字的形式存在,不需要任何中介物理媒介的介人;
     2)这是一种先销售后生产的方式,而且完全按照顾客的需求进行生产,因此,不会出现传统印刷生产方式中不可避免的对市场需求估计不准确造成的产品积压或脱销;
     3)顾客可以指定和要求任何形式和材质的产品,而不会由此产生除材料及印刷输出以外的额外费用(与版权有关的费用除外);
     4)数字印刷的市场定位在个性化/按需化领域,而不是在靠数量取胜的大众化传统市场。
     综上所述,数字印刷的出现和发展将开辟崭新的市场机遇,提供传统印刷不能覆盖的个性化/按需服务,而并不简单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将吃掉传统印刷的市场份额,成为传统印刷的竞争对手。
     四、数字化工作流程技术将发展迅猛
     如果我们认同CTP、数码印刷等将成为今后印刷技术发展的主流,那么就不会怀疑数字化工作流程技术和产品也将得到迅猛发展这一事实。数字化工作流程是网络化印刷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数字化工作流程,CTP、数码打样、网络化印刷就没有了实现的基础。完善的数字化工作流程与先进的设备与管理相结合,才能使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及效益得到全面提升。
     如今,数字化工作流程已从最初的ROOM流程、NORM流程发展到JDF流程。JDF能够描述一个完整的印刷作业,是用当今最流行的XML语言定义的,可以在不同平台、不同操作系统间进行交换,解决了生产系统与MIS系统分离的问题和不同厂间的产品的集成问题,能够最大程度地适应用户现有的使用环境,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组建自己的流程。JDF的出现为印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必将为印刷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印刷生产系统中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并没有停留在印刷生产系统本身,已经开始向印刷生产系统的两端延伸,将定货、策划、设计等为代表的业务人口和产品储运、流通、销售等为代表的销售出口都纳人到了系统的管理范畴,逐步形成了一个以数字网络和数字媒体为纽带,包含企业甚至集团整体的经营策划,生产组织、调度、协调、监控、管理以及营销管理数据的庞大信息系统。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这个庞大的网络系统的组件可能是来自不同厂商的不同晶牌的设备、器材和系统,因此,标准化(数据格式的标准化、通讯接口的标准化等等)成为系统平稳运行、数据无故障流通、交换和共享的关键。
     数字化生产流程导致了生产过程全方位的整合网络传输和数字媒体取代了传统的可视物理媒体和储运方式。这不但会改变印刷/出版产业的生产和管理方式,而且可能会导致整个产业的经营和运作模式发生变化,开辟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庞大的信息系统中,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和接受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各环节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随时都要进行庞大的信息和数据交换。因此,生产流程和系统整体的信息/数据的管理、有效利用以及质量检测和监控都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
     五、数字资产管理技术将逐步得到重视和应用
     数字印刷时代处理的主要是数字内容,这些数字内容形成了印刷业宝贵的数字资产,如何对这些数字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之能够被方便地再加工和利用,这是数字时代印刷业必须面对和考虑的问题。
     数字资产管理(DAM)的核心在于内容管理,数字内容经输入模块加工后被纳入内容管理范畴,存储在内容管理模块控制的存储体内,在有使用需求时,内容管理模块将内容从存储体中提取出来,经由内容发布模块加工或合成后进行多方位的发布。
     印刷企业使用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主要可帮助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生产数据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管理问题。
     2.通过整合资产管理系统,解决分布式资产管理问题。
     3.为客户保留“数字底片”,提供额外数字内容服务。
     4.保留过往生产数据,以备重用和客户查询。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印刷业的DAM系统主要要解决如下技术问题:
     1.将数据的逻辑结构管理与物理存储管理相分离。
     2.实现对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弥补数据库的不足。
     3.用技术手段提高数字内容的可重用性,降低管理成本。
     4.用技术手段实现出版前存储,为按需印刷出版做好准备。
     在数字化出版印刷时代,DAM系统将作为基础支撑系统,与数字化工作流程、跨媒体出版、数码印刷等系统紧密结合,相互配合,成为印刷业数字化支撑环境中的重要环节。
     六、跨媒体出版将大势所趋
     在数字化印刷生产过程中,同样一套数据,可能要在不同的环节上被调用,也可能以不同的形式被输出,需要进行不同的调整。即使按同样的方式被调用或输出,但由于设备的不同(如不同品牌或同一品牌,但不同使用时间的设备),也需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调整。例如,一套精美画册的数据(图像、文字、图案以及版式数据)进入系统后,将要在图像处理终端被加工处理并显示,同时,也要在拼版终端进行拼版并显示,最终可能要输出成彩色样张,也可能要输出成胶片、印版甚至印刷品,也可能要被用来制作电子出版物(如CD-ROM),也可能要用来进行其他的视频显示,也可能要进行编码压缩传输异地,也可能用来进行后续工序的设定和控制等等。这就是目前常说的“单一数据源,多途径使用”One
     Surce Muhiuse的基本概念。
     如果将“单一数据源,多用途使用”这种概念进行一般化演绎,就引申出了今天正在逐步形成的跨媒体技术(Crossmedia Technology)的基本内涵。跨媒体(Crossmedia)开始成为目前一个时髦的术语,通常以跨媒体出版CrossmediaPublishing、媒体数据库Media Database等形式出现。跨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是将数字化的所有视觉信息资源(如图像、文字、图形以及其它的视频信息,甚至可以延伸到音频信息)转换成为一种与具体媒体无关的数据,存储在网络系统中形成一个庞大的与媒体无关的网络化数据库(Media-neu-tral Databank)。数据库中的所有信息和数据可以通过网络被访问、查询甚至重新被加工处理,制作成不同的媒体产品(如印刷品、胶片、印版、样张、CD-ROM、电子出版物、各种显示影像、网络主页以及网络出版物等等),或通过网络传输到任何需要的地方(相当于发行)。显然,跨媒体技术的基础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与媒体无关的数据库是保证在各种媒体上得到相同输出效果的前提,同时,最终媒体产品的制作生产设备的属性也必须纳人系统级别的统一管理。
〖 浏览次数:1396 〗    〖 关闭本页 〗